绵阳市图书馆(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绵图微博|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数字图书馆 电子期刊 资源检索
文化大观
当前位置:首 页 -> 新闻动态 -> 文化大观
四川谱写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新乐章
点击次数:11481   发布时间:2016/1/5 16:17:31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创新机制 惠民利民

四川谱写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新乐章

——解读四川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

半亩塘文化院坝

珙县农民文化理事会组织群众积极参与2015年珙县首届苗族文化节

2015新年始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一张扎实的文化民生“顶层设计图”就此诞生。以此为指导,经过近一年时间的酝酿、修改和完善,四川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日前由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实施意见》的出台,对加快构建四川省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城乡各族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出了全面部署。

四川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全方位“升级”

近年来,四川省强化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构建了全国战线最长、网点最多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但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不缺位”的目标相比,四川省公共文化还存在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层级较低,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公共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与老百姓多元文化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日前正式印发的《实施意见》,将应用现代理念规划公共服务,保障文化民生;以现代手段创新文化供给,增加文化服务内容;对基层公共文化从硬件配套、功能延伸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升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施意见》由正文和附件两部分构成。其中正文由“八大章节”“26项任务”构成,明确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提出了“六大方位”与实现“六化任务”,即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标准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实现公共文化“均等化”;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社会化”;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公共文化“多元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数字化”;创新公共文化管理和运行机制,实现公共文化“现代化”。《实施意见》附件则是《四川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2015-2020年)》(以下简称《保障标准》)。

四川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保障标准》在《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2条标准的基础上,扩展为45条标准,提出了较为详细的公共文化服务定性、定量、可操作指标和四川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框架性、原则性技术标准。

“四川经验”助力绘就“基层施工图”

近年来,四川省在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互动共享方面累积了较多具有鲜明导向性、独特创新性和广泛带动性的典型案例,尤其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在四川的创建,为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蓝图和样本,起到了良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均等化保障特殊群体

基本文化权益

“以前下了班就是手机上上网,玩玩游戏,现在不一样了,可以看看书,学习工程建设方面的资料,还可以听听广播。”今年43岁的来自资阳的农民工师傅孔华明说,刚刚结束的健康讲座让他受益匪浅。

近日,由四川省图书馆联合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第十二建筑工程公司共同发起和组织的“情系农民工·关爱在行动”大型公益活动在华西十二公司两江国际项目部举行。活动当天,四川省图书馆精选了百余册通俗读物,几十张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光碟,以及大量有关农民工权益维护、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方面的手册赠送到工人手上,并且在场的每一位农民工都收到了一个插卡式收音机。

作为全国劳动力输出大省,四川省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的数量为全国之最。为切实保障这两个群体的文化权益,从2014年年初起,四川省各地广泛开展了“情系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文化活动。成都、资阳、德阳等地建设了一批农民工文化驿站、“留守学生(儿童)文化之家”等。同时,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也采取上门服务、网络服务和流动服务等形式,为农民工及留守儿童提供各种免费“文化套餐”。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整合“大文化”

9月20日一早,在四川省成都市邛崃郭坝小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一楼便民服务大厅的“产权交易窗口”处,刘女士正在办理农村土地产权变更。“除了看书、参加文艺活动,这里还提供一系列便民利民生活服务。”她向笔者介绍。科学普及、农技推广、卫生计生、便民服务、体育健身、应急预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雏形初具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已从“小文化”中跳出来,整合了包括各类公共服务在内的“大文化”。为激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活力,成都市创造性地提出了“5+4+N+1”的村(社区)公共服务模式。

“5”,即5项核心服务内容,包括多功能室室内文化服务、电子阅览室、数字服务、图书室(农家书屋)阅读服务、广播室播放服务。“4”,即每个中心应具备文化宣传、党员教育、体育健身、便民服务4项必备服务内容。“N”,即各地结合实际,自行选择开展其他可纳入中心的特色服务内容,如电影放映、文艺舞台、民俗展示、民政服务、科学普及、技能培训、养老助残、社区救助、心理咨询等。“1”,即打造一支特色文化服务队伍,或开展一项特色文化活动。截至目前,成都市已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点21个。

“流动图书馆”力促“文化扶贫”

9月23日,12辆崭新的大巴车,静静地停放在茂县古羌城的广场上,每辆车子上都写着“流动图书馆”字样,这是由文化部和财政部出资,四川省文化厅采购的44辆“流动图书车”的一部分。据了解,这次前来领取车辆的共有茂县、小金、松潘、红原、马尔盖等12个县,“流动图书车”正式启动以后,将定期前往省内边远地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阅读服务。

据四川省图书馆研究员王嘉陵介绍,这些“流动图书车”是文化部和财政部为基层图书馆统一配送的改装图书车,车上配备有笔记本电脑、安装有计算机管理服务系统以及开放式书架,可以基本满足边远地区读者各方面的阅读需求。“流动图书车”内还设置有空调和宣传“全民阅读”活动的LED屏,能够确保舒适阅读。此外,车上有8个书架,最多可容纳1500本图书,可以基本满足边远地区群众的阅读需要。同时,因为流动图书车行动便利,所以可以在不同地区循环使用图书,无形中就增加了图书的阅读流转量。

此外,四川省已经出台了四川省文化惠民扶贫专项方案,范围涵盖全省20个市(州)160个县(市、区)的11501个贫困村,168.48万贫困户,497.65万贫困人口。

7600万册书可凭身份证借阅

9月22日下午两点,四川省成都图书馆一楼大厅,读者李锐拿出身份证将上个月在成都市青羊区图书馆借阅的3本经济类读物归还,又借阅了一本畅销小说《狼图腾》。“以前借书还要办理借阅卡,现在只需一张身份证,走到哪里都能借书还书,十分方便。”李锐说。

据悉,作为成都公共文化“标准化”的重要举措,成都自去年实现全域通借通还以来,读者凭借任一区(市)县图书馆的借书证,就可以到本馆或其他图书馆借阅和归还图书,查阅各图书馆的馆藏信息和借阅信息。比如,读者在成都市金牛区图书馆办理了通借通还一卡通后,可以到成都图书馆借书,看完书后,在家门口的图书馆就可以还书。今年4月初实现的身份证一卡通借阅,又将借阅门槛进一步降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证通”。据成都图书馆馆长胡建强介绍,目前只要是在成都的读者,就可以享受全市7600万册阅读资源。用身份证作为图书借阅一卡通,也是成都图书馆建立征信机制的一个考虑,身份证的唯一卡号将与读者诚信度联系在一起。

此外,“全市借书证”的优惠政策还惠及来成都旅游的游客。除了公共图书馆,成都市在最繁华的天府广场、东郊记忆等地设立了24小时街区图书馆,游客凭二代身份证就可以在设备上自助办理借书证,取阅自己喜爱的书籍,在书香中畅游成都。

《实施意见》的“十大亮点”和“八大明确”

四川省《实施意见》和《保障标准》在保留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主要内容和标准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具有四川特色的公共文化实践,形成了以《实施意见》“十大亮点”和《保障标准》“八大明确”为主要内容的“四川路径”。

“十大亮点”:

亮点一:实施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

《实施意见》提出,“十三五”期间,重点完成四川天府新区省级文化中心建设,对未达标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新建、改(扩)建,鼓励利用名人故居、工业遗产等作为博物馆馆舍;加强乡镇、行政村(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打造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重点是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应急广播、科技普及、计生卫生、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设施、资源,结合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进程,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

亮点二: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进“文化精准扶贫攻坚”。

实施民族文化“春雨工程”、牧民定居点和彝家新寨文化惠民工程等文化扶贫项目,扶持发展农民演艺团体、乌兰牧骑演出队及业余藏戏团。《实施意见》提出,要以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对象,实施“文化保障工程”,保障其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以公共文化机构、社区和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建设一批农民工文化驿站、留守学生(儿童)文化之家。

亮点三:强化基层图书统筹管理,推广图书“一卡通”服务模式。

《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基层图书流转服务,推广图书“一卡通”,实现区域性“通借通还”,强化对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的统筹管理,探索县级图书馆参与出版物补充更新工作机制,解决基层图书资源分散、图书利用率低的问题。

亮点四:探索两馆总分馆制建设,加强区域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力度。

《实施意见》强调,要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将阵地服务与流动服务、数字服务相结合,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半径。加大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建立图书馆联盟、文化馆联盟,深入开展区域文化联动、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实现区域文化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亮点五: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推广活动。

《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陈列馆)建设及服务。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宣传展示活动。将中小学生定期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计划。逐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纳入免费开放范围。打造“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活动品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向公众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

亮点六:扩大社会力量参与范围,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形成常态化。

《实施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进非国有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农家文化院坝(大院)、剧团、画廊、书院的发展,制定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管理办法。鼓励和规范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出台鼓励和规范文化志愿服务的相关办法,逐步建立文化志愿者及服务项目的数据库,搭建志愿服务与公众需求之间的供需平台。推动成立各级文化志愿者协会。扎实推进社区文化志愿服务。继续开展“春雨工程”——四川文化志愿者边疆行、藏区行等活动,大力倡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开展志愿服务,形成常态化、制度化。

亮点七:创新公共文化传播渠道,建设“文化四川云”平台。

《实施意见》提出,实施“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行动计划,整合四川省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平台,推进“文化四川云”平台建设,统筹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等项目。利用数字化手段,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整合群众喜闻乐见的数字文化内容,开发富有本土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

亮点八:创新基层公共文化管理机制,探索实践“农村群众文化理事会制度”。

《实施意见》要求,理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工作机制,建立并完善市、县两级相应协调机制,打破条块限制,整合汇聚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和力量。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实践“农村群众文化理事会制度”,引导建立并完善村规民约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办法。推广社区公共文化网格化管理服务。

亮点九:健全公共文化财政保障机制,推广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资金“县管乡用”。

《实施意见》根据四川省在全国首创的农村公共文化经费“县管站用”“绩效考核”“据实拨付”的经验,提出了免费开放补助经费“县管乡用”的新举措。要求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助资金原则上由县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文化主管部门统筹管理,根据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和资金申请情况核定下达。

亮点十:加快公共文化法制化进程,建立公共文化绩效评估机制。

《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快《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立法进程,支持和鼓励拥有地方立法权、文化发展较快并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的地方先行出台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或单行条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健全专家委员会工作机制。将公共文化作为创建文明城市、文化先进单位(县、市、区)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

“八大明确”:

明确一:明确县级图书馆发展指标。

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4》统计,四川省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人均拥有图书馆藏量、人均购书经费等多项指标在全国甚至西部地区长期处于落后位置,为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要求,《保障标准》明确:县级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不少于0.7册,人均年新增公共图书馆藏量不少于0.05册。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的投入,提高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

明确二:明确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指标。

为解决四川省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保障标准》明确: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达到85平方米,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307平方米。

明确三:明确送演出(戏曲)下乡场次。

为加大送演出下乡力度,加强地方戏曲传承保护,《保障标准》明确:根据群众实际需求,采取政府采购等方式,为农村乡镇送文艺演出每年每乡镇不少于4场,其中戏曲比例应占1/2。

明确四:明确打造免费开放服务品牌。

为提升免费开放服务水平,丰富免费开放服务内容,《保障标准》明确: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全省所有一级馆、省级馆、省会城市馆形成2个以上服务品牌,其他馆形成1个以上服务品牌。

明确五:明确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为解决基层文化专干人员缺乏、青黄不接等难题,《保障标准》明确:乡镇综合文化站每站配备有编制人员1至2人,规模较大的乡镇适当增加;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设有由政府购买的公益文化岗位。各级文化馆每年举办培训班不少于12次,文化站或设在乡镇的文化院坝不少于6次。

明确六:明确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为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服务能力,《保障标准》明确: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公共文化机构建有面向群众的网站,设施内免费提供无线网络服务;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服务点)建有公共电子阅览室,并免费提供上网服务;文化共享工程通过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宽带网络等实现综合入户率达到50%。

明确七:明确特殊群体文化权益保障。

为加大对特殊群体的文化关怀,保障其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保障标准》明确:各级公共文化体育机构每年组织开展针对残障人士、未成年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文体活动。

明确八:明确公共文化机构运行经费。

为解决部分地区将免费开放补助经费充当公共文化机构运行经费的问题,《保障标准》明确: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行经费由当地政府承担。

(本版图文由四川省文化厅提供)

您是第位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