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图书馆(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绵图微博|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数字图书馆 电子期刊 资源检索
基层图书馆动态
涪城区为94万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护航
点击次数:6779   发布时间:2013/4/8 14:09:54   信息来源:国家数字文化网

“在假期,我们和一群热心的志愿者成了这群孩子的临时家长和玩伴。”涪城区三里社区,有一个“集善之家”,那里已经成为辖区内300余名留守儿童每天必来的“欢乐谷”。近5米长的走廊被孩子们的书画作品装饰成了“艺术墙”。团队、友谊和七彩画卷,折射出孩子们心里的阳光。类似的场景,在绵阳城乡随处可见,他们是我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缩影。

留守儿童有了温暖的家

“集善之家”总面积74平方米,由心理咨询室、图书角、绿色网络、亲子交流等五大功能分区组成。在不同的功能区里,孩子们或玩方格游戏、或翻阅精美的图书、或开展英语交流、或跟远在外地的父母视频聊天,快乐而充实。据三里社区团支部书记王太贵介绍说,“在假期,自己和一群热心的志愿者们成了这群孩子们的临时家长和玩伴。”

而在相距数十公里的吴家镇,小学七成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于是,在吴家小学开设的“七彩小屋”成为留守儿童的假期乐园。“我们在假期里有针对性地开设了象棋班、剪纸班、书画班、声乐班等各种艺术特长班,引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六年级学生万云霜是书画班里的佼佼者。父母远在深圳打工,每年春节才回来一次,平时都由爷爷奶奶照顾。今年假期,在“七彩小屋”里,她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喜欢待在这里,因为有老师辅导。”展示着自己用柳体书写的《弟子规》,万云霜开朗、自信。

据了解,为呵护10.66万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市已建立“留守儿童之家”480所,组建寄宿制学校485所,设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和亲情聊天室519个,这让留守儿童离开父母也拥有了“温暖的家”。市教体局还在教体系统中组织开展39430名“爱心父母”、部分城镇“爱心学生”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子、交朋友,并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信息库档案95268册,实现了对“留守儿童”的常态化管理。

健康环境温润孩子心灵

“图书馆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呢。”西山路小学5年级学生刘鹏几乎每天放学后都直奔附近的图书馆。三年来,小鹏读了多少书,连他自己都数不清了。每到周末,位于绵阳城区长虹大道的绵阳市图书馆少儿阅览室人气特别旺,来自城区及周边的中小学生在这里尽情地享受着阅读的乐趣。设在二楼的青少年绿色上网通道文化共享工程绵阳市中心电子阅览室同样热闹。

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粮食,是绵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大亮点。 这个亮点,在绵阳城乡的学校普遍存在。涪城区石塘小学从几年前开始就编制了以中华经典诗文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雅诵》,每天专门安排时间阅读。涪城区玉皇镇小学组建的“玉娃娃合唱团”,让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感受到音乐的乐趣……

从爱国歌曲大家唱,到中华经典诵读,随时也都看到未成年人的身影。在连续举办两届的全市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上,1000余场(次)的比赛,共吸引了超过100万群众的参与,而在校中小学生就超过了20万人次,参赛篇目达3万多件,有来自城市的学生,也有来自边远农村的孩子。

同时,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烈士陵园等都建立了辅导员队伍,而且全部对未成年人实行了集体参观免费开放。

合力呵护未成年人成长

“您好!这里是金色阳光心理咨询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您?”昨(6日)上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柳萍在12355青少年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忙碌地接着心理咨询热线,在经过近一个小时沟通后,这位打进热线的青年表示“感觉好多了”。

关心未成年人,不单是一个家庭、一所学校的事情。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网络体系。

我市有未成年人94万,全市近年来在强化未成年人日常行为和素质教育的同时,相继开展了“十佳美德少年”评选、“童心向党”歌咏比赛、“感恩·奋进”等主题教育活动,夯实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牢固根基。2011年3月,绵阳市家庭教育讲师团巡回讲座在绵阳城郊小学正式启动。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教会家长科学教育孩子。 目前,全市建有各类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咨询站2156个。各县(市、区)也成立了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以来,全市文明办、教育、妇联等职能部门先后举办家长教育讲座15191场,培训家长110余万人次,播放家庭教育专题片1156场,观众达160余万人次。

与这组数据对应的是,特色文化小区、特色文化楼栋、特色文化家庭在全市城乡屡见不鲜,建国门社区、铁牛广场社区举办的邻居节等活动,都吸引了青少年的广泛参与。

记者 杨和英/文 任明勇/图

您是第位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