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图书馆(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绵图微博|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数字图书馆 电子期刊 资源检索
馆员论文年集
关于地震灾区公共图书馆重建的思考及建议
点击次数:13635   发布时间:2009/5/31 11:41:48   信息来源:
 
 
关于地震灾区公共图书馆重建的思考及建议
 
张尔君  邬伟(四川绵阳市图书馆)
 
    [摘  要]:  地震灾区图书馆建设不宜理解为简单的恢复重建,它同时承担着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创新改革的重任。因此,从内容上,它包括图书馆建筑的艺术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以及队伍建设和服务理念的重塑。实际上,灾区公共图书馆的重建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公共图书馆进一步创新实践的开始。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灾后重建  服务理念
 
    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图书馆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同样对于西部地区来说,积弱已久的公共图书馆正面临一场变革图新的风暴。5.12大地震,山崩地裂,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毁损殆尽,灾区的公共图书馆被迫因自然灾害推到重来。随着灾区公共图书馆重建工作逐渐走上日程,图书馆建设已不是简单的恢复重建,它同时承担着西部图书馆进一步创新改革、振兴事业的重任。因此,灾区图书馆的重建需要整个图书馆界的集体发力、共同参与,以重塑灾区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新形象。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重建新型服务阵地
1.1公共图书馆重建要以成为当地文化地标为基本要求
每个公共图书馆都有收藏地方文化的职能,进而公共图书馆作为当地平民大学的象征,就承载着如何代表地域文化的历史责任。因此,公共图书馆从设计开始,就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地域文化元素的表现,从整体到功能设计需要用文化元素进行调和,要努力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例如,图书馆外观要有能够展现当地历史与文化特征的表象存在;在内部功能区域的划分上,需要适当增加民间民俗艺术展示空间;尽可能选用当地特色装饰材料和装饰风格;提前向社会各界征集文化意味厚重的室内外景观雕塑等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的地震灾区在文化重建的过程中,大都认识到公共文化建筑的城标作用和文化符号作用,但对于公共图书馆的独立性和特殊性认识往往不到位。因此,如何从建筑设计上展现先进与开放的服务理念、展现公正与悲悯的人文精神、展现人类探索与发展的实践成果,往往因为少数人对图书馆的局限认识而抹杀殆尽,使公共图书馆从设计伊始就有可能成为建筑垃圾的危险。为此,我们急切希望地震灾区公共图书馆重建中广泛吸纳社会的参与,并且把社会参与提升为文化重建的一项制度。
1.2公共图书馆重建要围绕科学做文章
首先,灾区公共图书馆重建必须坚持以《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标准》和《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为准绳,充分利用好有限的重建资金,以科学和发展的态度,共同打造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其次,要紧紧把握抗震、节能和环保这三个科学要素,随时调查,政策让路,鼓励建设单位积极采用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系统,让三要素成为新型服务阵地的三大立足点,拱卫图书馆鼎足长立,造福后代。
具体说来,公共图书馆建设面积至少应该达到目前国家一级图书馆所要求的最低标准,比如,市级馆应该在8000 M²以上,县级馆应该在2500 M²以上,更不能低于震前公共图书馆的建筑面积。重建馆内部布局要科学,残障人阅览区、专题文献阅览区、少儿阅览区及基本阅览区和书库等能有序进入,设施齐全;服务台、卫生间、饮水区、电梯口、消防通道标识清楚、设置合理。建筑空间开阔,通道流畅,光线充足,温度适中。
1.3公共图书馆重建要考虑一定的前瞻性
每一座公共图书馆的修建,都是来之不易的政府工程,因此,重建馆的建设必须建好建够,以对得起后代子孙。首先,重建馆的选址必须要有前瞻性,尽量设在城市的中心区域,或者建在城市广场、中心公园里,让人民群众最方便地享用公共文化权益,以最大发挥公共图书馆服务职能。其次,馆舍面积和用地面积要有前瞻性,要考虑绿化空间和发展空间,有条件的尽量扩展建筑空间,以满足未来城市人口的需要;没条件的要在重建馆的设计上预留加宽或加高的空间,至少保证具有满足未来20-30年服务要求进行扩建的基础。再次,建筑的抗灾能力必须具有前瞻性,我们以前的公共图书馆没有公共避灾中心的职能,但是,随着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理念的深入,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图书馆来,如果重建馆选址更加合理,公共图书馆将当然成为这个城市首选的公共避灾中心。因此,重建馆应具备抗震烈度9度以上、抗洪水浸泡、抗泥石流冲击、抗电磁干扰、循环水系统、自备发电机组等基本抗灾要求。
二、充分利用各种扶持政策,重建长效型服务网络
2.1依托共享工程,组建适合本地的三级服务网络
    作为文化惠民工程,国家加大了文化共享工程在灾区的投入,预计到2010年,全国将基本完成共享工程建设任务,这给了灾区图书馆在网络建设方面一大契机。从硬件上说,公共图书馆在灾后重建中,要紧密依托现有的共享工程网点建设,协调建立统一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区域公共图书馆自动化服务。从软件上说,我们要通过各支中心的努力与配合,积极扩建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广泛推广规范化、标准化服务,使之成为各县级图书馆的二级服务网络;同时,积极与当地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合作,在他们基本已经覆盖到村的基层教室的基础上配送图书、建立远程终端、提供标准化培训、完善督察机制等,使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真正覆盖到城乡每个角落。
2.2吸收社会资源,积极尝试总分馆制建设与管理模式
地震灾后重建资源和资金来源庞杂,公共图书馆人要学会资源整合,渠道理顺,主动站出来,积极配合诸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中小学校建设、联合国教科文援建项目以及爱心书屋建设等各类文化重建项目,做好这些资源和场地的整合与共享,有意识地提供专业管理和开展服务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公益文化建设领域的龙头作用。
目前,许多文化重建项目最终都面临着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当地的公共图书馆都可以用建立分馆的形式行使最终管理权,分担政府的部分职责,提升公共图书馆社会地位,树立公共图书馆正面形象。所以,灾区所有的公共图书馆都要以大文化的心态积极参与文化重建工作。主动协调、指导各类重建项目的落地,敢于承担一定的管理职责,通过各种志愿者组织的合作,积极寻求政府支持,探索建立一批机制灵活、运转流畅的分馆。通过整合,避免了重建资源的浪费,节约人力,提高有限场地和设备的利用率,从而整体推动了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
三、促进行业互动,创建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
3.1加强对口帮助,提升整体业务水平
    编制少,年龄大,专业人员缺乏,观念保守,这是目前灾区公共图书馆队伍普遍状态。西部公共图书馆本身的落后,除了经济因素以外,与现有工作人员普遍老弱病残的状况分不开的。我们都知道,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升,关键是依靠图书馆馆员的服务能力和基本素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5%来自图书馆的建筑物,20%来自信息资料,75%来自图书馆员的素质”。因此,在图书馆重建过程中,灾区图书馆急切需要图书馆界的大力支持,通过图书馆之间内部的交流、学习、培训、指导乃至监督与考核,通过智力帮扶,灾区图书馆员的素质将得到极大提高。随着人员素质的提高,将有利于这些图书馆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如果再通过一定的监督机制,做到人尽其用,那么,灾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就能够迅速得到焕然一新的改变。
3.2广泛开展民间交流,吸引志愿者加盟
目前,地震灾区各县级图书馆编制普遍在3-6人之间,许多灾区图书馆除了人员老化以外,人手不足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又一障碍。而冀望政府出台政策,彻底解决编制问题,这涉及到整个地区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问题,不可测因素太多且远水不解近渴。因此,在近二、三年重建时间里,灾区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己公益服务职能,主动创造一些条件,积极同各种社工组织联系与沟通,广泛吸纳社会有志者的参与,以弥补专业工作人员的不足。
此外,作为图书馆界,我们可以将“图书馆志愿者行动”、“图书馆家园计划”以及各种对口援助计划进一步升华,通过各地图书馆学会组织部分图书馆志愿者到灾区开展援建工作,对灾区公共图书馆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图书馆志愿者们的新观念、专业素养和工作热情可以极大地激活地震灾区公共图书馆运行机制,进而培养出一支充满活力、遵循操守的人才队伍。
四、珍惜机会,加快改革,重塑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灾区公共图书馆需要珍惜每一个合作机会,与时间赛跑,加强对外联系,加强馆与馆之间的合作,加强知识服务的力度。从而争取社会理解,争取自我发展空间,争取公共图书馆价值的实现。
4.1重塑公益服务理念
    公共图书馆立世存身之本是其公益服务的理念,由此,公共图书馆才得到社会的重视和飞速发展。由于灾区图书馆所处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地方官员仍然视公共图书馆为财政包袱,极大轻视公益服务理念,甚至试图将公共图书馆进行产业化改造,与公益服务理念背道相驰。因此,公共图书馆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需要大张旗鼓的宣传图书馆公益服务理念,借助媒体和行业学会的力量,包装自己,树立信心,努力将公共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提上政府和公众的议事日程,让公益服务理念深入人心。而对于公共图书馆自身来说,关键是要把公益免费服务的理念落到实处,要行动,要服务,要效果;核心要把各类服务门槛降到最低,要平等,要参与,要人心。
4.2重塑知识服务理念
与图书馆需要重建一样,灾区一切生活和生产设施都处于重建状态,可以说,灾区存在对各方面知识的普遍渴求。这种地震灾区特殊性,给我们图书馆服务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它要求我们公共图书馆在全力做好重建工作的同时,还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做好知识服务,或者说要把如何做好知识服务作为重建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不断完善开展知识服务所需要的设施设备,比如交通工具、共享课件、卫星教室等,同时,积极做好各种公益性的培训、讲座、展览,使图书馆服务职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4.3提供灾区发展需要的特色服务
如今,公共图书馆走个性化已经成为行业趋势,因此,图书馆重建不能千篇一律都建造成简单的公众读书中心,需要成为各具特色的读者服务中心。例如,加强地震文献的收集工作,建立门类齐全的地震文献阅览室;提供心情放松服务,建立永久或半永久的心理咨询室;建立设施齐全、面积宽敞的残障人自助阅览室;积极借鉴当地茶馆文化,建立读者私家图书交流和交换中心;等等。
后来者居上,每一个新的公共图书馆建立,都应该是超越其他公共图书馆的起点。如何超越,特色化、个性化是最好的突破口。对于整个公共图书馆界来说,也只有注意特色化服务,才能真正实现公共图书馆间的互连互通、互帮互助、资源共享,最终促使整个社会走上全民共享之路,从而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也走上全面振兴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图书馆学会.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年10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年5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gov.cn/zwgk/2008-09/23/content_1103686.htm,2008年9月
4. 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作者联系]:
张尔君  四川省绵阳市图书馆馆长  研究员
地址:绵阳市长虹大道中段47号
电话:0816-8014999
邮编:621000
E-mail:zej9396@163.com
 
邬伟  四川省绵阳市图书馆副馆长  馆员。
电话  13778008063
绵阳市长虹大道中段47号
邮政编码621000
您是第位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