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图书馆(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绵图微博|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数字图书馆 电子期刊 资源检索
馆员论文年集
地震震不垮绵阳图书馆服务
点击次数:12978   发布时间:2009/5/31 10:51:32   信息来源:
摘要:公共图书馆作为人们公平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和检验标志之一, “5·12”特大地震使灾区图书馆受到重创。本文以绵阳市图书馆为例,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在大难面前以人为本,快速反应,坚守阵地,流动服务,关爱少年儿童,争取社会支持,抓住发展机遇,努力提升灾区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
关键词:地震  图书馆  服务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科技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越来越成为人们公平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和检验标志之一。尤其是在人类和社会面临的自然灾害中,公共图书馆不仅成为社会公众避难场所,更是在维护社会稳定、抚慰灾民心灵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降临四川大地,灾区的各个公共图书馆不可避免地遭到了重创,馆舍损毁,文献损失,人员伤亡。其中,北川羌族自治县图书馆等被完全毁灭。面对这场灾难,四川公共图书馆却没有退缩,四川图书馆人忍着伤痛,含着泪水,挺起了不屈的脊梁,将公益服务完全融合于抗震救灾之中。地震没有震垮图书馆的服务,地震没有震垮图书馆人的奉献精神。
 
1、以人为本  关爱每一个生命
确实,在不同领域内,在不同情形下,公共利益是不同的。即使是情况相当复杂,公共利益的共性也是明显的,尤其是包括机场、公共道路交通、公共卫生、公共图书馆、灾害防治、国防、科学及文化教育事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公共利益,世界各国均是平等为民的。当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公共图书馆以其建筑低、框架牢、绿化面积大等诸多公益特色,馆舍自然成为公众避难场所。“5·12”特大地震发生之后也是如此,灾区的多个公共图书馆都成了临时避震点,这给公共图书馆在抗震救灾中保障避难群众生命安全和卫生防疫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绵阳也不例外,在“5·12”特大地震发生的当天,绵阳市图书馆的4000平方米绿化带和空旷地短时间内就被约500人的避难群众挤满,市图书馆顾全大局,真心安顿每一个市民,自发组织安排了安全保卫人员,紧急采购了大量方便面、矿泉水等应急食品,并从第3天起主动采购了防疫药品,每天安排专人对图书馆大院周围环境进行防疫处理、消毒和垃圾清理,同时迅速组织专人编印了相关抗震、防疫等宣传资料进行免费发放,保证了到图书馆每一个群众最终安全回家。绵阳市占地较大、楼层较低的三台县图书馆、梓潼县图书馆等县级图书馆也不同程度的担负着安顿灾民、关爱灾民的责任。
 
2、快速反应  及时查勘灾情
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市民集散地,它的每一个角落的安全都牵挂着人民群众的安全。当灾难发生之际,公共图书馆能否保障来馆市民的安全,并不在于其本身所拥有安全系数的辉煌,更重要的是在于公共图书馆人的意识,在于公共图书馆是否认真履行着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5·12”特大地震,绵阳市9个公共图书馆中,1个馆被完全毁灭,4个馆文献、设备完全损毁,4个馆馆舍遭受重创,工作人员2死2伤,直接损失超过两千万元。5月13日早8点,绵阳市图书馆绝大多数职工没有顾及安抚家庭的恐慌,不约而同聚集在市图书馆大院,一个特殊的空前绝后的职工大会在大院空地紧急召开,馆长张尔君向大家介绍了当时地震的一些情况,没有恐惧和慌乱,人员迅速进行临时分工。之后,按照各自分工,人员分成几组,在详细查看市图书馆阅览厅、外借厅、电脑、机房、办公楼、书库的受损情况的同时,还重点查看和预防了市民避震区域所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当查勘到市图书馆20吨水塔有倒塌危险时,市图书馆迅速组织对水塔倒塌可能危及的区域避震市民进行了疏散。同时,从5月15日起,市图书馆还陆续组织了对北川县图书馆、平武县图书馆、江油市图书馆、安县图书馆、三台县图书馆、梓潼县图书馆、盐亭县图书馆等7个县级图书馆的人员伤亡情况、馆舍损失情况、图书损毁情况、设备损坏情况进行了实地察看和统计,对受灾的基层图书馆馆员表示慰问,传递兄弟同胞之情,把每一个图书馆的安全当做自己的安全来高度重视。
 
3、坚守岗位  积极开展阵地服务
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职能作用,为政府排忧解难,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光辉形象,公共图书馆实际上已经成为市民的生活必须,即使在灾难发生之后,仍然有一些市民渴望读书,在慌乱的氛围中渴望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安静的天地。针对这种现状,一方面保障安全,一方面开展阵地服务是一个公共图书馆必须找到的结合点。
不顾余震的风波,在做好充分的防范措施后,绵阳市图书馆毅然决定从5月14日起开放一楼的报刊阅览厅、图书外借厅,满足读者的需要。为避免级别较大的余震引起的恐慌,市图书馆对阅览窗口实行当月现刊限量陈列(50种),阅览桌椅限量摆放(30座),读者人数限量进出(20人),对外借窗口实行限时取书(5分钟),限人进出(1人),尽管与公共图书馆日常开放差别很大,但这种在危难之中急读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的态度和作风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同时,市图书馆积极组织专人,在清理受损文献的同时,还分批次挑选优秀图书、期刊,为陆续建立和开展的绵阳市图书馆流动阅览服务做好了精心准备。
 
4、流动服务  奔波于灾民安置点
在开展阵地服务的同时,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本身就穿插着各种各样的流动服务,有到农村乡镇的,有到城市社区的,有到企事业单位共建图书室阅览室的,这样的服务实际上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5·12”地震大难之后,很多市民渴望回家,但又害怕回家,在地震棚中担心余震的漫长等待中渴望能够找到一些没有恐慌的文化生活。
绵阳各级图书馆没有忽视群众的需要,积极举办帐篷阅览室、街头阅览点、广场阅览点、灾民安置点阅览室、板房阅览室等服务点,为市民开展积极的流动服务。即使是余震还在困扰,即使是唐家山堰塞湖还在高悬,绵阳市图书馆没有顾得上完全安抚自己的伤痕,也不顾交通工具的匮乏,从6月2日起又积极组织投入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文化慰问活动中,及时成立了流动服务队,来回穿梭于十余个灾民安置点,为群众提供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类书刊以及各类少儿图书流动阅览,免费发放自己编印的《防震防疫常识》和《震后卫生及疾病预防知识》等宣传资料,并利用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绵阳分中心的设备和资源,为群众放映海内外优秀电影,通过各种形式丰富了安置居民的文化生活,稳定灾民情绪,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尤其是在6月8日,国务院法定的第一个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休假日中,流动服务队没有停止,携带如《语文学习》、《小学生课外阅读》、《成语故事解读》、《中外名著连环画》等适合孩子学习的图书200册,《中外书摘》、《百科知识》、《奥秘》、《爱情婚姻家庭》等适合业余消遣的期刊300册,地震知识防疫常识宣传资料1000份,以及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绵阳分中心的设备和资源,来到了丰谷镇三社区居民安置点开展流动服务,为自己,更为人民群众,诠释了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
 
5、关爱少年儿童  用健康有益文化抚慰童心
少儿读者是公共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的读者群体,少儿读书活动的开展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具体体现。公共图书馆开展少儿工作不仅要拓展以往仅提供少儿图书阅览的传统功能,而且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图书馆成为少儿交流思想情感,学习各种现代化知识,全方位开拓视野的场所,成为少儿文献信息中心和重要的素质教育基地。尤其,在引导经历百年难遇自然灾害后的少儿读书和学习方面,公共图书馆更应发挥自己重要的教育职能。
在帮助地震中正处在危难关头的绵阳少年儿童,努力消除他们心中余悸和地震阴影方面,绵阳市图书馆独辟蹊径。5月20日,绵阳市图书馆联合与上海市少儿图书馆、重庆市少儿图书馆启动开展了“我想对你说”小博客网上爱心传递活动,动员号召全国广大少年儿童踊跃登录“少儿信息港”网站的少儿博客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便捷的信息交流功能,以小博客的形式,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方式,向灾区同学传递爱的信息,进行双向交流,使灾区的少年儿童感受到他们正和全国的少年儿童一起,共同抵御面临的困难。在地震缓缓衰退的后期,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有价值的少儿图书分批源源不断的送到绵阳市图书馆,联合开展的少儿图书借阅服务已经逐渐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一个亮点。同时,配合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在绵阳的深入,共享工程放映点、板房爱心书屋、志愿者服务、绿色网络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让少年儿童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并知恩图报。
 
6、大灾有难大爱无疆  助推灾区图书馆重建精神家园
    一次大的自然灾害,必然将使公共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图书文献、计算机设备遭受重大损失,图书文献是图书馆服务读者的物质条件,计算机设备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必要载体,失去了条件和载体,图书馆就失去了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基础和自身生存的条件。尤其在灾后安抚灾民、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必须依靠丰富的文献资源和相关的自动化载体为市民提供必需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是灾区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在对全市的公共图书馆受灾情况进行摸底后,绵阳市图书馆得出了一个沉重的结论,全市有近100万册图书文献被毁,80%的电子阅览设备受损,绵阳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面临无书可借、无设备可用的困境。为此,市图书馆不等不靠,积极采取自救措施,通过各种办法努力让各图书馆的馆藏得以恢复,经过紧急磋商和准备,在5月24日这一天,绵阳市图书馆人向全国的450家出版社和大型图书馆发出了图书文献、计算机设备支援的请求,以让灾后绵阳的每一个公共图书馆尽快焕发服务生机。这样的请求感动了很多人,民族文献出版社等全国多个出版社,以及深圳市、苏州市等多个公共图书馆回函回电,至今已经向绵阳图书馆界捐赠了价值300万元的图书和价值数十万的自动化设备,逐步帮助绵阳的图书馆度过难关,走出困境,服务灾民。同时,由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陈焕文教授发起倡议、全球400余个图书馆、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的“图书馆家园”计划也不断地走进绵阳、北川、安县、绵竹、什坊等四川的重灾市县,为受灾的图书馆职工给予了经济支持,让每一个灾区图书馆人感受到了大灾后的大爱。
 
7、社会帮扶  灾区图书馆将提升服务水平
一次大的灾难,将必然考验一个公共图书馆的生存能力。然而,更严峻的考验是图书馆灾后重建的能力,恢复服务的能力和安抚市民心灵的能力。会有一些图书馆,会因为自己的种种匮乏,会逐步萎缩自己的服务,但是,更多的公共图书馆不会被摧垮,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充满关爱的国度,无数的团体,无数的个人,都伸出着无数的关爱之手,图书馆人更会在这样的关爱中,去发掘自己的潜能,去开拓创造自己的服务。
历经了“5·12”地震的摇荡和唐家山堰塞湖的洗刷后的绵阳市图书馆,安排了专门人员,积极沟通文化、新闻出版和民政等政府部门,做好了社会各界捐赠的图书文献、自动化设备的接收、分类、储放和督察,并陆续发往7个县级公共图书馆,让图书文献和设施设备及时地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绵阳市图书馆还得到了深圳图书情报学会、上海图书馆协会等对人员考察、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使图书馆的软硬件水平得到大大提高。随着国家和政府对灾区图书馆的规划重建,随着社会各界对灾区图书馆设备、图书的源源不断的捐赠,灾区公共图书馆的馆舍标准、硬件设施都面临着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灾区图书馆人将无比珍惜无数个生命带来的这样的机遇,不断锻炼图书馆人的意志,灾区图书馆服务水平必将得到跨越式发展。
 
其实,地震虽然无情,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摧垮我们的意志,挫伤我们的激情。我们没有退缩,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从来没退缩。我们相信,经历了这样一个洗礼,在这样一个时候,人们会突然发现,人们更需要图书馆,更多的人需要借阅图书,更多的人需要服务信息,更多的人需要利用公共图书馆的一切。每个人都会坚信,自己比以前更加需要图书馆。
 
张尔君  杨海滨
您是第位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