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图书馆(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绵图微博|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数字图书馆 电子期刊 资源检索
文化大观
当前位置:首 页 -> 新闻动态 -> 文化大观
东莞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点击次数:7776   发布时间:2013/11/25 16:02:53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功升入“国字号”。11月6日下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会议在上海浦东新区举行,文化部正式为包括东莞在内的31座城市授牌,东莞市副市长喻丽君代表东莞市委、市政府接受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牌匾。这意味着,经过近3年时间的艰苦努力,东莞成功创建成为广东省唯一、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全国单打冠军”。

  “拿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个荣誉不容易,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东莞实施‘文化名城’战略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喻丽君说,通过创建示范区,不仅很好地满足了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了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东莞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喻丽君表示,接下来东莞将继续擦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块牌子,不断提档、升级,“继续保持东莞公共文化服务的示范、领先地位。”

  创建成绩:

  圆满完成任务,顺利通过验收

  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十二五”期间,文化部、财政部将在全国东、中、西部分批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2011年首批创建工作启动。

  东莞是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一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两年多来,东莞把创建工作作为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途径、建设幸福东莞的重要载体、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抓手,认真落实各项文化惠民举措,全面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建中期督导中,东莞的指标优良率达到了100%。创建验收过程中,东莞的制度设计研究获得了东部第一,过程管理、实地验收分列东部第二,总成绩排名东部第三。

  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牌匾,标志着东莞示范区创建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意味着东莞建设“四个名城”中的首个名城——“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已成功实现,也进一步提升了东莞的城市形象,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提供了文化支撑。

  东莞的创建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和业内专家的充分肯定,获得了群众的好评。东莞先后4次在中宣部、文化部组织召开的全国性有关会议上做了经验介绍,先后有30多个全国城市和有关部门前来考察交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由文化部组织第三方开展的群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东莞文化场馆建设及设施设备完善,群众对于“三馆一站”的环境条件表示非常满意;图书馆及文化馆免费开放知晓度高,受到群众欢迎;镇(街)、村(社区)文化活动群众参与积极性高,较好满足了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创建经验:

  领导重视、上下一心、立足惠民

  东莞成功创建成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造了公共文化的“东莞模式”,成为不少地方学习的榜样。那么,东莞成功的经验在哪里?东莞总结了3条经验:领导重视、上下一心、立足惠民。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是做好创建工作的重要基础。开展创建工作以来,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多次到东莞调研和指导,相关厅领导亲自参与到创建各项活动中。创建期间,东莞的领导班子经历了换届,但对创建工作的重视程度始终未变。现任广东省副省长、时任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曾两次当面向文化部领导提出创建申请。现任市委书记徐建华旗帜鲜明地提出“实现高水平崛起,文化是根本”,为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市长袁宝成亲自担任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两届分管市领导先后担任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多次带队深入镇(街)、村(社区)了解创建进展,现场解决存在问题。

  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统筹推进是做好创建工作的有效途径。2010年8月,东莞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专题部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市财政专门设立了50亿元的“文化东莞工程”专项资金。与此同时,以基层为重点,将市、镇(街)、村(社区)三级主要任务全部纳入全市重点工程之中,统筹推进。2011年、2012年,先后实施了“文化惠民”工程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尤其是针对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相对落后、管理人员缺失、服务水平较低等重点、难点问题,市财政大力扶持,极大地激发了镇(街)、村(社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正是有了全市上下的“一条心”,东莞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实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队伍、服务等各方面的全覆盖,有效突破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东莞坚持把以人为本、文化惠民的理念贯穿创建始终,大力推进文化设施、文艺创作、文化活动,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现实、最迫切的文化需求问题。积极探索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信息发布机制和群众评价机制,听取群众意见、发动群众参与、接受群众评议,大力培育村(社区)文化管理员队伍和文化志愿者队伍,不断加大对群众文艺创作和群众文艺团队的扶持力度,让广大群众成为文化活动和文艺舞台的主角,极大地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活力。目前,东莞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热情空前高涨,全市每个村(社区)都至少拥有两名文化志愿者;全市文艺队伍蓬勃发展,拥有各类文艺协会238个、文艺团队364个,涌现出陈丽芬、陈国祥等众多热心公共文化服务的代表人物。

  创建效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突出矛盾有效破解

  提起东莞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几个不得不提及的“100%”: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公共图书馆(室)641个、博物馆31座、文化广场769个、“农家书屋”589家,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镇(街)文广中心100%达到省“特级文化站”;全市标准健身场地和设备配备达标率达到100%。

  东莞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还有几个“全覆盖”:实现了镇(街)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全覆盖;实现了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公共图书室、公共电子阅览室、文体广场全覆盖。此外,全市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670平方米。东莞还开发出了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率先在全国实现市域范围的通借通还,率先在全国推出图书馆ATM自助服务,使图书馆真正实现了365天天天开馆、24小时时时开放。

  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今特别肯定了东莞的做法。“东莞把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高标准建设,功能完备率达到了100%,平均人员达到了20人以上”。

  这充分说明,东莞已形成了覆盖全面、国内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以此为依托,东莞构建起了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除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外,这个体系还包括公共文化活动品牌体系、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体系、公共文化产品创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技术体系。

  东莞已形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充实、特色鲜明:全市整合挖掘各类文化资源,策划推出“我们的节日”“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进基层等30多个文化活动品牌,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约2万场次,参与群众达1300万人次;各村(社区)都聘用了1名专职的文化管理员,配置2名以上兼职的文化志愿者,有效解决了基层文化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2011年、2012年,东莞在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连续两年总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去年有4件作品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生产原创电视动画片时长位居全国城市第三位……

  东莞公共文化建设曾经存在三大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即农民工群体数量大、文化需求大与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广大群众不断上升的网络化、信息化文化服务需求与服务平台落后的矛盾,基层群众文化需求不断增加与服务人员少、服务水平相对较低的矛盾。东莞以创建为契机,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成功破解了上述三大矛盾。

  “每个地方的示范区创建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下功夫,东莞的示范区创建工作很符合东莞的实际情况。”喻丽君指出,针对新莞人多的人口结构,东莞承接了“新莞人文化权益保障机制”制度设计研究课题,在文化设施的布点规划方面,充分考虑到东莞企业多、新莞人多的特殊情况,建立了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每一位市民,都能在身边10分钟的范围内,找到自己喜欢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建起了一个‘10分钟的文化生活圈’,非常方便,充分照顾到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

  近年来,东莞大力加强面向新莞人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关爱,创新了农民工文化服务机制,如出台《东莞市加强新莞人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制度;扶持新莞人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以上奖项20个;打造了新莞人才艺大赛、“越唱越红”等文化活动品牌,特别是“越唱越红”,到2013年发展成由9个城市共同举办的全省性文化活动,成为全省“文化惠民”十件实事之一;建立的“新莞人人才培育与扶持机制”被文化部评为农民工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新莞人文化工作机制。

  又如,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东莞积极做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与服务研究”,出台了7个配套政策文件和5项标准、规范,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市镇村三级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体系,在技术、形态、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东莞模式”,目前已被重庆、海南、贵州等地引进。与此同时,东莞还大力推进网上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建设,建立了东莞文化网、东莞学习中心平台,涵盖网上图书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博物馆、网上美术馆等服务阵地。2012年,东莞成为全国首个“公共数字文化体验区”。

  巩固创建:

  五大措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跨越发展

  “这是我们暂时的一个终点,又是我们新的工作的起点”。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詹志斌介绍,接下来东莞将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运用信息化等创新手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档升级、跨越发展,使公共文化更好地惠及群众、服务群众。

  在加强成果转换方面,东莞将制定出台“1+4”配套政策,即制定出台《东莞市关于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能的实施意见》及《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办法》、《东莞市引导和支持企业文化建设实施办法》、《东莞市加强基层(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意见》政策文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效发展。

  为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保障,东莞将建立重大文化项目专项资金、村(社区)“五个有”设施管理专项资金、公共文化资源统筹专项资金,以及民办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扶持奖励专项资金等系列专项资金。确保村(社区)文化管理员的基本工资待遇,并加快市民艺术中心、市博物馆新馆等市级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剧场演艺联盟、文化广场巡回演出联盟,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东莞还将加强设施管理,提升基层服务水平。按照层级管理的要求,明确镇(街)对村(社区)一级文化设施的统筹管理。加强设施维护,落实专人负责管理。推进免费开放,科学设计开放时间,尽量将开放时间与群众上班时间错开,确保节假日、夜间照常开放,确保村(社区)文化设施每周开放不少于40小时。

  为加强科技引领,东莞将实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加大文化科技创新研究和成果应用。加强群文活动、非遗项目、展览、文博等数字文化资源库建设,在公益文化场馆推广无线上网、微信讲解、微博互动、数字阅读等服务,开展数字文化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活动,引导市民现代科技手段享受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此外,东莞还将加强绩效考评、健全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市委、市政府对镇(街)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绩效考核中的分值比例。同时,继续推进第一批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街)、示范村(社区)、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从能力建设转向效能建设。

  创建延续:

  努力打造“岭南文化精品名城”

  在今年10月10日至26日举行的“十艺节”上,东莞推出了多个创编的精品剧目参赛参评,取得了优异成绩:莞产原创音乐剧《钢的琴》获得文华优秀剧目奖,同时还获得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舞台美术奖、文华灯光设计奖和优秀表演奖4个单项奖,是广东代表团参加本次“十艺节”取得的最好成绩,也是迄今为止东莞夺取全国专业艺术评奖含金量最高的“单打冠军”,东莞因此也成为广东省内连续两届获得文华奖的城市。同时,东莞有两个作品和一个项目分获群星奖、一人获评全国“群文之星”,分别占广东获奖比例的1/7、1/4和1/3,继续保持广东获奖大户的地位。

  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艺精品的创作和参评工作,特别是在音乐剧方面,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和副市长喻丽君先后两次要求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音乐剧《钢的琴》进行观摩考察,并提出修改意见。市委宣传部在组织文化精品专项资金扶持上向音乐剧《钢的琴》和音乐剧创作基地及团队倾斜。赛前和赛中,相关领导还通过召开动员会、赴比赛现场观看节目等方式,为演员鼓劲打气。

  东莞能在“十艺节”中崭露头角,首要因素是作品经过精心打磨。音乐剧《钢的琴》曾两次全国巡演和剧目修改,演出场次达102场,后又在北京举办《钢的琴》研讨会。去年底,东莞对入围作品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封闭式排练,今年5月、9月和10月,又先后对入围作品进行指导排练和展示演出。

  东莞作品能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还得益于一套完善的文艺精品创作和生产机制。具体体现在:用好用活东莞文化精品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和奖励优秀音乐剧创编生产;与东方松雷、北京保利合作,先后建立了东莞(塘厦)音乐剧创作生产基地和东莞保利文化艺术创作基地,为繁荣音乐剧创作搭建了有利平台;探索形成音乐剧生产的“东莞模式”,采取“政府扶持、基地整合、企业投入、项目办团、院团合一、院线营销”的模式,大力推动音乐剧创作;积极开办“全市文艺创作沙龙”,对重点作品进行深入研讨,逐步建立健全文艺精品创作机制;积极加强与国家级、省级大奖大赛的良性对接。

  于东莞而言,获奖是荣誉,更是鞭策。接下来,东莞将以“十艺节”获得的良好成绩为起点,从激发基层创作活力、推动特色项目发展、完善创作机制、加强统筹规划等方面入手,努力建设“岭南文化精品名城”。

  目前,音乐剧已成为东莞具有一定优势的特色项目。在通往“岭南文化精品名城”之路上,东莞将继续以打造“音乐剧之都”为抓手,探索向文化部申请设立国家级的音乐剧奖项,并申请永久落户东莞。同时,探索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通过直接投资、间接投资、项目融资、兼并收购、承包租赁等方式,投资音乐剧创作生产。

  在创作机制方面,东莞将出台一系列措施,包括完善文化精品扶持政策的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全市艺术人才档案、出台东莞市文化名家工作室扶持暂行办法、积极实施优秀文化人才引进培养“三个100工程”和“东莞艺术名人推广计划”等。

您是第位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