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图书馆(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绵图微博|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数字图书馆 电子期刊 资源检索
文化大观
当前位置:首 页 -> 新闻动态 -> 文化大观
深聚焦:公共文化服务 如何提高效能
点击次数:7585   发布时间:2013/12/30 11:13:30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标准化和均等化,让设施提供优质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营不规范,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调查中的突出问题。据统计,在被调查的场馆中有近三成未公示开放时间和服务项目,推迟开放或提前闭馆的情况时有发生,各类设施不按规定运营的情况也很普遍。另外,服务均等性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存在明显差异,尤其对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服务仍有欠缺。调查显示,仅有约五成左右的场馆在近一年内开展过针对残疾人和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活动。

标准化、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曹俊认为,所有公共文化设施都应该制订规范化的标准,不能由于身在乡镇,或者偏僻地区,就缺少严格的规章制度,缺乏严格的标准。没有标准,设施的服务效能肯定会打折扣,更不可能达到优质的水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立认为,要针对当前农民文化需求做出专项调查,从而进行分类引导,促进文化需求和供给的真正对接,不能让任何一部分人,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处于空白状态。

四川成都市近年来一直坚持整体推进城乡公共文化建设的标准化,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了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其中二级以上馆占87.5%;乡镇文化站一律按照规划设计,风格标识、招标建设、设备配置、评定等级都实行了标准化建设,最小的500平方米,最大的4000平方米;村级文化活动室按照统一标准由政府配备。

外来务工人员如今已经成为苏州居住人口中的主要部分,仅高新区枫桥镇就有1万多名外来务工者,为了他们,苏州公共文化中心专门组织演出和流动展览,舞台没有,现场搭,展板没有,现场架,工友们在工闲时间走出门就能观看演出,欣赏展览。苏州公共文化中心为残疾人活动中心提供的演出,最令记者难忘。盲人朋友们侧耳细听,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聋哑朋友们不停地用手语交流着对每一个节目的观赏心得;还有一些肢体患残障的工友也赶到现场,他们说:“公共文化中心是我们的文化之家,有你们这样精彩的演出,我们可不能错过。”

建立反馈机制,产品按需供应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这是文化管理部门、专家和广大群众的共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图书馆、博物馆,还是文化馆,对群众的需要、观众的结构,大多还十分模糊,因此,提供的文化用品和展品往往一厢情愿,与实际需求相脱节,这是造成服务效能低下、缺少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创新运行机制,变“我给你接”为“你需我送”,让文化项目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是目前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正进行的探索。其中,建立文化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各界代表、专业人士参与管理,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选择权和评价权交给群众,是各方面公认的有效方式。

成都市已经建立了公共文化发布和按需定制配送的机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通过发布公益广告、搭建公共文化短信平台、设立文化官方微博、印发《成都公共文化阵地分布地图》、《成都市博物馆导览地图》等措施,让市民知晓并熟悉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分布和用途;在全市,以农民工、老人、少年儿童、残疾人为重点,专门推出订单式的服务,为各个群体定制提供文艺演出、数字电影、艺术培训、公益讲座、图书借阅等;而公共图书总分馆流转运行机制的推行,在部队、机关、学校和监狱等地设立的72处分馆,及时反馈了各方的需求信息,提高了公共图书的利用率。安徽马鞍山市一直在探索面向市场的多元化文化服务供给方式,近年来不断引进外地文化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推动竞争,提高了公共文化产品的效能。

“公共文化服务虽然公益性是根本,但其运营方式不妨借鉴市场,因为市场讲究控制成本、预算管理,注重消费反馈,服务意识比较强,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这些,恰恰都是一些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弱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的一些专家这样认为。

您是第位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