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图书馆(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绵图微博|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数字图书馆 电子期刊 资源检索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 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扎实推进资源平台建设 不断提高平台服务能力
点击次数:6051   发布时间:2011/5/3 15:25:38   信息来源:情报部
 
扎实推进资源平台建设  不断提高平台服务能力
绵阳市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总结
   
    2004年国家出台了《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其主要任务是:构建和完善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建立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培育专业化的技术人才队伍和机构。《纲要》提出重点建设6个平台即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这些平台的建立促进相关部门、地方科技文献网络系统的对接和共享。鼓励各类文献服务机构采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和服务方式,构建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的科技文献资源保障和服务体系。“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简称“科技文献平台”)和 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六大子平台之中的两个,它们的建设直接影响科学研究、企业生产力等各项事业的进展,因此其建设意义也更显重大。
    一、绵阳市科技文献资源与服务平台的构建
    绵阳市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和绵阳市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是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构建开放的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绵阳市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和特色数据库建设及绵阳市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平台建设。平台建设以网页形式为载体,以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绵阳市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为主要内容,构成共建主体;以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县区科技局、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大中型企业构成资源共享主体。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重点建设特色数据库和科技信息服务镜像系统。实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整合、集成绵阳地区及省内、国内、国际的信息资源,为全社会科技创新和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一个共享平台,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共享利用,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优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环境,为全面提升绵阳科技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绵阳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绵阳市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及特色数据库的构建
    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现拥有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数据库、维普数据库、CNKI、方正数据库、全文法律数据库等多个全国知名大型数据库 ,并与四川省科技信息所、中科院成都分院信息中心以及绵阳本地科研单位沟通和合作,将采购的科技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集成,建立镜像站点。通过绵阳市图书馆(科情所)的现有网站(www.mylib.net),将科技信息资源平台的数据库资源向市民免费提供全文、标题、主题词等多种数据库检索功能以及相应数据套录功能,在较短时间内让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通过自己的上网电脑终端能够方便地获取该平台提供的科技信息资源。绵阳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及特色数据库建设充分利用这些国家级电子数据资源并结合绵阳区域内的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为提高绵阳的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快科技城建设提供完善的信息资源支撑。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现已建有独立的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络接入节点,拥有独立服务器的,在网站上开设数字图书馆、科学频道、农村频道等信息服务窗口,这为建立中国科技城绵阳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奠定了一定的网络基础。目前已经配置了台式读者终端60台,管理服务器1台,域名服务器2台,资源服务器2台以及相关网络附属硬件设备。在服务网络建设方面,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已经开通了7个县级服务点的共享数据传输通道,为县级基站站点提供了设备和资金,建立了多媒体培训教室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绵阳基站服务站,这些都使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具备了独立建设中国科技城绵阳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客观条件。
    建设充分利用绵阳市现有的文献资源服务的网络框架,其构建的公共共享平台适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应绵阳地区的信息水平现状,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可以更方便地在全市各县、区的图书情报单位、社区、中小学校以及边远农村推广和普及实用科技信息和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其共享平台网络还可开展其他相关的信息的传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市场前景。其技术解决方案适合绵阳科技城的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绵阳作为中国科技城,有着较好的科研优势和技术环境优势,同时也有极其特殊的示范意义,绵阳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及特色数据库建设最终将与四川省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和中科院成都分院信息中心互连互通,一方面成为绵阳科研工作强大的信息保障系统,另一方面也使丰富的科技文献真正走进科研与生产的前沿阵地,整体提高川西北地区信息水平。
    1、绵阳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主要提供原文传递服务、数据库检索查新、专题信息服务等服务。
(1)文献检索与原文传递服务。包括全文在线请求、原始文献在线传递二种方式。一是为中心各成员联合建设的文献数据库及馆藏文献提供检索与原文传递服务,二是注册用户可以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请求文献原文。
(2)网内共享数据库检索。中心采购的各类数据库,供注册用户直接检索。
(3)专题信息服务。发布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研究咨询报告,编译、汇编资料,专题文献资料等方面的成果,为用户提供检索查新与竞争情报分析。
(4)用户留言服务。针对用户利用文献信息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咨询服务。
    2、文献数据库镜像服务站建设, 2008年正当绵阳紧张进行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时候,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省科技厅为了表达对绵阳人民的关爱,对绵阳科技城建设、科技创新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通过与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绵阳市图书馆)多次磋商,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省科技厅在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建立NSTL绵阳服务站和四川省科技信息平台绵阳服务站,以更好地促进绵阳科技城信息环境的建设,为科技创新服好务。服务站建立后,制定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网络服务系统绵阳服务站运行管理办法、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服务系统维护操作规范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并对绵阳区域内的科研企事业单位进行了系统调查,对未来用户群进行了分类和整理,对即将开展的建立用户和用户培训工作做出了具体的实施计划。在这三年的推广应用中,我们积极组织广大科研人员参加培训,充分利用平台获取科技信息资源,发挥科技信息在科技创新和科技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同时也做好了NSTL绵阳服务站的运行、管理、宣传、服务工作,使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成都镜像站绵阳服务站、四川省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绵阳服务站成为绵阳科技城建设的重要平台。截止到2009年9月,已组织绵阳市中心医院、63837部队科技室、中物院科技信息中心、绵阳市林业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情报站、四川九州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八局、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绵阳天泽基因工程公司等多个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参加培训,并根据用户需要,走进企业、走进学校组织了江油涡轮机总厂、绵阳师范学院等单位开展了集体培训,现在共发展免费账号用户300余个,通过NSTL免费账号获取科技文献800篇,10036页,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建立了基于科技文献资源市(绵阳)-县(北川)联动科技服务体系,四川5.12特大地震,给我省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北川作为极重灾区,损失严重。由于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迫切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因而选择北川作为联动科技服务体系示范县。该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优势,努力发展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推动力量,发展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旺的支撑力量,发展成为孵育中小企业成长大的中坚力量,集成多种服务功能,满足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上下贯通的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与促进体系。另一方面该体系作为联系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中小科技企业的桥梁,其服务内容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利用现有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发挥整合资源的功能,做好规划,完善科技创新服务链条的衔接。三加快推进区域情报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基于科技文献资源市(绵阳)-县(北川)联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进一步提高各个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形成市级科技服务机构为龙头、联合其它县级科技服务机构,共同参与促进发展。四强化与科技服务组织的协同机制。重点扶持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管理规范化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造就大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创新服务队伍。加强和完善科技信息集成服务平台建设,为社会提供信息共享服务,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信息需求服务。在科技成果评估、交易、咨询、人才与信息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积极构建技术项目、专家与技术人才、科技成果等大型数据库,构建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远程应用,选择若干重大科学领域构建网络实验环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构建服务于全市科技活动的跨地域、实时的网络协同环境。本项目把基于科技文献资源市(绵阳)-县(北川)联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加强县区基层科技信息服务的总抓手,带动基层科技信息服务工作的全面提升。在北川建立了2个科技服务示范点开展信息传递,远程培训,沟通市场信息等服务。形成以绵阳市为中心的远程服务,以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科技配套服务,以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信息中心、西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专业服务,以市内各县、工业园区、大中小科技企业的对口服务这几种行之有效的服务体系。
    该体系的成功实施解决了区域科技创新机构的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服务市场的供需不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滞后、配套政策和行业规范体系不完备、科技创新服务队伍的素质偏低等实际问题。
    4、利用现有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服务三农,建立了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2008年为响应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同志的关于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的讲话精神。我们利用现有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立了新农村科技长效的科技服务体系,该体系的建立使我们的平台真正成为一个信息集散中心,通过深入调研,协助解决一些困扰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利用科技信息资源、技术等优势,培养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围绕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造就一批科技示范户。并根据绵阳实际发展情况,筛选服务网点,确立涪城区小桥村、仙海区七曲村、江油市白玉村为村级示范基地,定期开设技术新培训课程。完善用户访问系统,提供在线咨询服务,根据用户需要,实时编辑村级、户级技能培训资料。主动与劳动力输进省份联系,组织定向培训;积极与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市农科所及成都、德阳、广元、遂宁等有关部门合作,充实专家库,组织针对性较强的流动培训。通过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向我市广大农民传播了科学知识,宣传了科学思想,普及了科学方法,弘扬了科学精神。
    (二)、绵阳市科技成果推广信息平台的建设
    绵阳市科技成果推广信息平台是国家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通过与国家科技成果网的链接,形成数据共享、全国性的成果推广信息平台。目前,省本级平台已建成,并于2005年1月正式开通运行。绵阳市科技成果推广信息平台按照底层数据统一化方式,向市、州一级延伸,绵阳市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平台作为四川省科技成果推广信息平台(二级),从而建立起四川区域性科技成果推广信息平台。
    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平台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平台,链接绵阳市门户网站—绵阳政务网,它采用框架式的网站结构,针对服务平台的自身特点,分为新闻中心,工作动态,通知通告,政策法规,技术市场,科技创业,投资融资,农业科技,科技计划,科技专家,科技成果,大型仪器,相关下载,在线帮助,科技咨询,难题招标等几大版块。总之,为了更好的有针对性的服务于广大的科研人员,我们将建成基于远程网络化的科技成果登记、发布、咨询、创业、融资、转化等一条龙的服务平台。并在建好这个平台的基础上选择安县作为科技成果推广信息平台的县级服务点,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针对技术性能方面,服务平台建设主要应用的软件有:1、dreamweaver,基于图标和流程线的开发模式,程序模块化的设计思想,丰富的文字与图片处理能力,多样的图文设计方案,各种多媒体素材的完美集成,强大的交互式设计,变量与函数的灵活运用,极强的外部资源调用能力,以及网络传输技术等特点;2、access,微软公司推出的基于Windows的桌面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提供了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模块等用来建立数据库系统的对象;提供了多种向导、生成器、模板,把数据存储、数据查询、界面设计、报表生成等操作规范化;为建立功能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方便,并且它的存储方式单一,面向对象,界面友好、易操作,集成环境、处理多种数据信息。
    同时严格控制并规范对系统敏感资源的访问和广域网传输中数据的安全。数据安全性,保证专用数据不会随便被无权用户获取,对数据实施访问保护措施。通信身份鉴别。数据保护,保证专用数据不会随便被无权用户获取,采取的措施如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
通过在绵阳市建立二级推广服务平台和在安县建立服务平台,实现和四川省科技成果推广平台的对接,为下一步实现与各市、州科技局、部分业务厅局、有关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生产力促进中心及孵化器联网,共建共享我省科技成果信息大平台的科技成果信息资源。
    绵阳市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平台的建立。完成了2001-2009年登记成果的数据加载、2001-2009年国家奖励项目、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励项目和绵阳市科技奖励项目的数据处理和上网等工作。并建立安县科技信息推广服务平台,与本级网站及省级平台对接。
    绵阳市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运用通讯和网络技术传播科技信息与知识的城市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项目。它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对社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对宣传建设绵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创新性社会、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等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具有极其典型的示范意义,一方面可以全面提高绵阳市现有的大量的科技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社会公众可获得更新更广泛的科技信息,帮助绵阳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更加有利于适应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发展。同时,共享平台因为其成熟性,具备了应有的扩张和辐射功能,其蕴藏的市场潜力还可充分拓展,特别是在社会效益方面会显得尤其突出。
 
 
 
 
 
2011-4-25
绵阳市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可持续发展思路
 
1、加强与省科技情报所的联系,在省情报所的指导下,实现与省平台的资源共享。提升绵阳市平台的服务能力。
2、加强本地特色数据库的建立,为省平台提供本地特色数据化信息资源。
3、发挥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作用,为本地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
4、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融合,平台触角延伸至县乡村,为乡镇农村提供文化、科技信息服务。
6、加强共享平台的人才培养。在省所的统一安排下对平台建设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7、加强平台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平台稳定可靠地运行。
 
 
 
 
 
 
 
 
 
 
 
2011-4-25
您是第位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