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图书馆(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绵图微博|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数字图书馆 电子期刊 资源检索
馆员论文年集
加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努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点击次数:11001   发布时间:2006/9/28 10:20:02   信息来源:绵阳图书馆
    

加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努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张尔君

一、为什么要启动“共享工程”建设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数字资源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网与网、地区与地区甚至不同产业、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引发了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不平等,造成“数字鸿沟”现象,并逐步渗透到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虽然在近年来,我国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但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数字鸿沟”现象并没有得到消除,主要表现在:

1、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据有关统计显示,一方面占世界16%的发达国家拥有全球90%的网络主机,在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中,发展中国家不到5%;中国拥有世界1/5的人口,却仅拥有世界上0.1%的互联网主机,6.1%的用户数,互联网上的中文信息资源的占有量不到1%

2、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差距:以万人域名数来衡量,东部地区相当于西部地区的8倍,京、沪、粤三地上网户数占全国的62.3%

3、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据统计我国农村的网络用户只占全国总数的0.3%左右,而西部地区就更少了。

按照“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共产党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文化宣传部门必须运用高科技手段和先进的信息资源内容去占领阵地。从目前全国来看,科研系统已建立有中国科技网CSTNet,实现了同国内基地骨干网互连互通,接入全国的科研院所,科技部门和高新技术企业。教育系统建有中国教育网(CERNET),实现同全国大、中、小学等教育和科研单位的联网。此外,中国远程教育卫星宽带网(CEBsat),这是教育部根据网民对教育日益增长的要求,为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而兴建的开放式网络。广电系统的中国有线电视网(CATV),已覆盖了31个省(所),335个地(市),2614个县(市),4.5万个乡镇。而文化部门在运用现代化和高科技手段传播先进文化显得滞后,不适应人民群众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启动“共享工程”就是要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现代通信技术实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信息资源的跨越式发展。

 

二、什么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为国家、省、市、县和基层五个层级。

1、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财政共同领导,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享用的文化工程。它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该工程从2002年开始启动,财政部已投入专项资金1亿元.

2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省文化、财政部门共同领导的一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3市、县级中心:是由当地文化、财政部门共同领导和组织实施的信息平台建设,主要接收传播国家、省的信息资源,同时对当地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形成当地特色的数字信息资源库,提供给省和国家中心,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群,达到共建共享。

4基层中心主要通过基层文化单位、遍布城乡社区的基层文化站(点)、军营、学校等,而进行建设的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将通过光缆连接和卫星接发两种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地网和天网),彻底消除不同地区在获取文化信息资源上的不平等,使文化信息能够经济、快速地传送到各地,使老少边穷地区的群众享受到优秀文化精品。

 

三、共享工程的意义

中华民族具有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在人类进入新世纪之际,如何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严肃而重大的历史课题。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地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纳入了“十五”计划建设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针对当前我国文化事业的实际情况和科技发展的水平,整合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现有的文化信息资源,形成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对于顺利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文化建设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国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

“共享工程”将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精华以及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并通过覆盖全国所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部分地(市)、县(市)以及部分乡镇、街道(社区)的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传输系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因此,共享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共享工程”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型文化建设项目

实施“共享工程”,实际上是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基地的建设,它将迅速扭转网上中文信息匮乏的状况,形成整体优势。这不仅可以弘扬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文化,而且必将极大地促进其发展和创新。“共享工程”将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等高新科技成果,用这些先进技术来传播先进文化。因此,“共享工程”的实施正是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根据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文化创新工程;是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的宏大工程;是先进生产力的实践,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文化战线践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

2)“共享工程”是抵制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渗透,占领基层文化阵地的有力措施

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互联网上的优势,向发展中国家展开了文化渗透。“共享工程”的实施,将在互联网上充分展示中华文化在新世纪的发展和创新,以此抵御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但由于历史、地域、经济等多方面原因,一些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共享工程”的实施,将把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传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边,填补基层文化需求的空白,以先进的文化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丰富、活跃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3)“共享工程”是“以德治国”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迫切需要增强先进文化的渗透力、辐射力和感染力。“共享工程”的实施,将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先进文化教育广大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共享工程”的实施是科技创新的内在需求

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当前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在文化建设上也是如此。互联网的应用,使信息达到的范围、传播的速度都有显著增长和提高。世界各国争相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对外传播手段,力争在21世纪的世界舆论格局中占据有得位置。“共享工程”的实施,就是适应这一发展趁势,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推动文化建设中传播手段的升级换代,从而推动文化事业的更快发展,逐步形成以文化信息的网上服务为基础的新的知识经济增长点。

5)“共享工程”的实施将改变我国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仍有57个县无文化馆、有144个县无图书馆、5000多个乡镇无文化站;还有相当数量的图书馆、文化馆、站存在有馆无舍或设施简陋的情况,这种状况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

截止2000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675个,人均拥有图书0.3册;到馆读者18854万人次,占全国总人口的15%;有756个县级图书馆全年无一分购书费,占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数28.3%。全国文化部门共有艺术表演场所1900个,2000年演出场次6.4万场,观众3738万人次,直接到剧场观看演出的人次仅占全国人口的3%。全国共有博物馆1384个,2000年举办陈列、展览17752个,共8540万人次参观,仅占全国人口的6%。这些困难和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文化信息的传播。“共享工程”将通过采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彻底消除不同地区在获取文化信息资源上的不平等,使文化信息能够经济、快速地传送到各地,使老省边穷地区的群众也能享受到优秀文化精品,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文化建设的现状,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此外,一些重要文化机构收藏的文化珍品,由于传播条件的制约,无法充分利用,有些已面临损坏,“共享工程”将使这些濒临来绝的文化艺术珍品以数字化的方式永久保存,并得以广泛传播。

 

四、共享工程的建设条件

1)技术基础

如今,国内已有的软硬件开发能力,一大批国家“863”的科研成果,为“共享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国内外有关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相关科研课题的进展,也为“共享工程”的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国家图书馆联合上海图书馆等七馆共同完成的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在数字信息资源库设计、专用软件工具和检索标准等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共享工程”奠定了技术基础。

2)资源基础

近年来全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计算机网络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引进和数字化加工积累了一批数字文化资源。以国家图书馆为例,截止20034月,已上网提供读者免费使用的书目数据1078万条,运行在馆域网及局域网上的书目数据上亿条;并建立了中国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站,向读者提供全文影像数据6000万页。国家图书馆书目数据中心已有成员馆565家,书目数据120余万条。这些都为“共享工程”的建设做了必要的前期数字资源准备。

3)网络基础

目前,我国主要骨干通信网络已具有相当规模,已建和在建的全国性主要互联网络有:

中国计算机公用互联网(ChinaNet)为国家电信骨干通信网,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多层网络结构,已实现全网互联。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已通达各省、市、自治区的160个城市,联网的大学、中小学等教育和科研单位已达895个。

中国网通高速宽带互联网(CNCnet)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网络技术,已贯通东南部的17个重点城市。

中国科技网(CSTNet)已完成与国内其他骨干网的互联互通,可接入全国各地45个城市、共1000多家科研院所、科技总站和高新技术企业。

中国金桥网(ChinaGBN)目前已有600多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ISP接入。

中国远程教育卫星宽带网(CEBsat)由教育部为满足国民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而兴建的开放式网络。系统采用宽带和数字压缩技术,将多套电视、IP、语音广播同时通过鑫诺1号卫星向全国传送。它将联通全国67万所中小学,2千余所高校和电视大学。

中国有线电视网(CATV)从现已覆盖的省、市、县、乡镇及行政村的情况统计,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有线电视网。中广电信有限公司的“天网通”是中国卫星高速宽带多媒体通信系统。

随着国家骨干通信网络速度的大幅度提高,宽带城域网的发展如火如荼。北京、广州、宁波等城市已经开始提供宽带接入服务。可以说,在全国大部分城市与部分县、乡都已具备了网络条件,只要配备计算机设备,就可以接入国家骨干通信网。此外,我国的电视人口覆盖率已达92%,电视机社会拥有量达3.2亿台,在不具备计算机设备的偏远地区,可以使用电视机加机顶盒接入网络,以确保群众能够获取“共享工程”所提供的丰富文化信息资源。

4)实施主体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遍及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点,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675个,群众艺术馆390个,文化馆2907个,文化站42024个,农村集镇文化中心22171个,图书室59312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群众文化网络。“共享工程”主要信托这些现有的文化设施进行文化信息资源的传播,提供给社会大众利用。

 

五、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

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术手段、国家骨干通讯网络系统,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现有的各类文化信息资源,扩大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存储、传播和利用,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的网络中心,实现优秀文化信息通过网络为大众服务的目标。

1)网络框架

实现网络联网的“135”计划,即实现1个国家中心、30个以上省级分中心和5000个以上县、乡、街道和社区基层网点的联网。

在建设国家中心的基础上,建设30个以上省级分中心或专业分中心;借助国家骨干通讯网,在分中心的周围搭建起一个包括全国5000个以上县、乡、街道和社区图书馆或文化馆、文化站的联网系统,实现数字文化信息资源的广泛传播与利用。

2)资源框架

完成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等机构的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

联合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科研机构等,有计划的对原有数据整合及新数据制作,建成上述机构的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搭建起一个公益性的元数据交换平台,在充分提示这些机构文化信息资源收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国的数字资源高度与指向系统,为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及开展网上服务奠定基础。

完成以“百万册(件)文献共建”与“四个一优秀作品”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建设。

即完成100万册(件)文献、1000台优秀地方剧目、1000部优秀音乐作品、1000部优秀美术作品、1000件珍贵文物的数字化,并提供网上服务。数字资源建设是“共享工程”的核心内容,要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已有数字资源的整合与采购、新建各类资源库、网上信息的抓取与加工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建设包括文化法规、图书、音乐、评述、戏剧、戏曲、文物、文化旅游、文化科技、艺术教育、文化市场、对外文化交流、文化史料、全国知名艺术家等信息的全方位文化数字资源库,力争在“十五”期间实现资源库总量达5TB.

整合贴近大众生活的社会文化信息资源。

数字资源建设除包括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外,还要建设一批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的社会文化资源,围绕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播先进文化。社会文化信息资源包括科普知识、法律常识、生活礼仪、农业科技、卫生保健以及百科知识等资源库。

建设支持文化信息资源共建的基础信息资源。

为避免翻译片资源的重复建设,“共享工程”可以把一些具有共性的信息资源集中进行建设,形成基础信息资源库提供有关的资源建设单位共同使用。

3)服务框架

通过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建立网上文化信息资源导航系统;利用由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以及基层中心组成的网络开展服务。

通过在各级中心之间建立交换和通信机制,在各中心之间实现信息的高速共享,从而充分发挥各级中心的服务职能,满足基层群众对于科普、教育、文艺等多方面的资源需求。同时利用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和各级中心的信息导航功能,建立网上资源导航系统,促进科技、教育、农业等已有的专业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并开展网上参考咨询工作。

 

六、绵阳市共享工程建设构想

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5号)和《四川省文化厅、财政厅关于落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对共享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进一步完善了绵阳市共享工程建设的战略构想,具体为:

1、明确了政府责任

根据今年22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两办转发的“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省市县“各级政府要设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由分管文化的领导同志来负责协调工程的建设”。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地方十一五规划和信息化建设规划,切实负起组织、协调、推动的责任”,“认真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为此,四川省由分管文化的柯尊平副省长牵头,包括文化、财政、新闻、出版、教育、广电、信息产业、法制办等部门组成的四川省共建共享工程领导小组。绵阳市也由市政府分管文化工作的领导和文化、财政、科技、教育、广电、信息产业、法制办等单位组成绵阳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工程领导小组,进行组织和协调工作。同时,根据绵阳市实际情况和科技城建设的发展需要以及落实市委提出的“两个面向”构建和谐绵阳的要求,绵阳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已成为“建好绵阳科技城”、打照数字绵阳的重要举措。

2、进一步落实了建设经费

对于经费,中共中央办公厅厅字[2005]5号文件明确指出:“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保证分中心和基层站点的日常运行经费、设备经费、资源建设经费。”同时,“中央财政要逐步加大投入,重点支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的数字资源加工与整合、软硬件平台建设和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率先为地方政府做出表率。

绵阳市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作为文化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实施的公益性文化工程,根据规划,在争取省级财政部门对基层站点的引导扶持资金的同时,增加市县两级财政的投入。其中,市级中心在积极争取省级财政补助的同时,重点由市级财政解决资金投入;县(市)区级中心在争取市级财政补助的同时,重点由县(市)区级财政负责资金投入;基层中心则采取省市县级财政投入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资金投入,并制定扶持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共享工程建设。全市共享工程建设资金的使用由市文化局、市财政局共同监督审批,确保做到专款专用。总之,按照绵阳市的财力,循序渐进,积极实施,全面推广。

3、扩大了工程服务范围

针对当前我市文化事业现状和科技发展水平,围绕绵阳市委市府提出的建设开放绵阳、诚信绵阳、文明绵阳、和谐绵阳的理念,绵阳市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将与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整合包括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院团等现有的文化信息资源优势,优化绵阳文化资源配置。

同时,基层站点将以公共图书馆、中小学校、农村基层文化站、城镇社区中心为支点,建成连接到家庭的信息服务网络,使共享工程最终成为传播优秀文化资源,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努力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科技城文化形象的“德政工程”。

4、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1)共享工程要求同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结合起来,因此,在对包括书刊、舞台艺术、音视、文物鉴赏等分布式文化资源库群进行整合、加工、储存和传递时,对技术平台的信息容量、数据处理能力、反病毒系统、服务器稳定性、传播速率等技术标准相应地提出了更高要求。

2)共享工程要求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相结合,因此,对“天网”(卫星网络)的建设,也提出了共建共享的要求,其网络承载能力要求得到进一步提高。

3)根据5号文件精神,要把“2131工程”、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同共享工程建设积极结合起来。这对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如何进行网络优化、努力消除电信与网通之间、与广电之间竞争性的技术屏障,走共享化之路,又是巨大的挑战。

5、细化了工程实施步骤

根据绵阳市实际情况和科技城建设的发展需要,我们对绵阳市共享工程建设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2005年4月—2005年12月,着力建好市级中心。根据绵阳市图书馆现有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设备现状,对硬件进行改造和升级,对电子文献进行充实,重点对服务器、网站进行扩容和补充科技文献数据库。

第二步,20058月—20068月,重点建设市级中心的电子阅览咨询厅和市文化馆服务平台,引导建设县级中心电子阅览室。除了市级中心的电子阅览咨询厅和市文化馆服务平台外,全市按大、中、小三级配置,其中,江油市、三台县为一级配置,一级配置读者终端数量为30台;梓潼县、盐亭县、安县为二级配置,二级配置读者终端数量为20台;平武县、北川县为三级配置,三级配置读者终端数量为10台。

第三步,2005年9月—2008年9月,帮助建设基层中心50个在条件允许的乡镇和社区,其基层中心建设可以与县级中心建设同时进行,到2008年8月,完成建设30个“绵阳市科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文化站节点”和20个“绵阳市科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城市社区节点”,城市社区包括绵阳城区的8个行政区,每个节点读者终端数量20—30台,按速率100兆方式接入,配置一台专用服务器建立文献资源共享局域网,并通过共享资源提供信息服务。

 


您是第位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