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图书馆(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绵图微博|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数字图书馆 电子期刊 资源检索
馆员论文年集
谈建立绵阳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点击次数:10778   发布时间:2006/10/11 11:00:18   信息来源:绵阳图书馆
    

谈建立绵阳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胡 江

(绵阳市图书馆  绵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

 

  要:建立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就建立绵阳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措施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图书馆  文献信息  网络  服务

 

当今世界,正经历以信息化为重要标志的新的产业革命。而信息时代的城市新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为先导、以网络为手段、以高新技术为支柱,带动传统产业全面升级,信息技术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各个层面的一种全新经济形态。绵阳,地处中国西南部,是四川省的第二大城市。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是国家重要的国防科研生产基地和电子工业中心城市,因其科研实力雄厚、科技人员群英荟萃而被誉为“中国的西部硅谷”。跨入新世纪后,乘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强劲势头和“建立绵阳科技城”的良好发展机遇,全市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正以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向前推进。但是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这一方面却相对滞后,还不能满足科技城建设的要求。因此,建立绵阳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以下简称“服务体系”),为政府宏观决策、为各行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及时、全面、方便、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就急迫地摆在了绵阳人的面前。

1、         建立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新世纪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现代通讯技术和手段的运用,网络时代的到来,带给人们工作、生活等方面一系列巨大的变化,文献信息的传递不再受到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获取信息的途经、方法也不断增多。过去那种依靠一个图书馆或情报机构来满足人们需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集团化、规模化、全方位的服务。

1.1          是“建立绵阳科技城”发展的需要。绵阳是共和国诞生“两弹”

的地方,拥有世界顶尖级的科技人才和科研设备,是共和国科技力量最雄厚的城市之一。绵阳市率先在全国提出了“科技兴市”、“工业兴市”战略,是“全国技术创新”、“全国军转民”城市,连续几届的中央政治局常委都先后视察了这座城市。2000年,党中央作出了“建立绵阳科技城”的决定,随后国务院正式批复在西部绵阳建立中国科技城,要求绵阳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把绵阳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绵阳成为全国体制、科技创新综合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现代化城市。到2010GDP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600亿元。科技城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城市水平。建立科技城,会促进绵阳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大发展,这对于作为现代化标志之一的图书情报系统来说,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

1.2          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需求。新世纪,数字资源

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甚至不同的产业、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引发了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信息知识资源获得上存在着巨大差距的“数字鸿沟”现象,特别是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这种差距十分明显,它严重地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为迅速扭转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信息匮乏和经济、文化落后状况,跨越“数字鸿沟”,文化部、财政部于2002417日下发了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由两部共同领导,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为公众享用的文化工程。其目标是把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城乡基层文化网点和群众身边,它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服务体系”的建立也是一项文化工程建设的一部分和延伸。

1.3          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信息时代,各种类型、多种性质的以

经营图书、网站、传递信息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它冲击着图书情报机构,那种“以藏为主”、“以我为主”、“重藏轻用”的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了,图书情报行业面临着“进与退”、“生与死”的严峻挑战。出路在何方?1998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在视察国家图书馆时指出:“将文献资源数字化,通过网络与周围的教育、科研等机构联接,然后与全国联网实现图书资源信息共享,这是个方向。”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搞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才是图书馆情报事业的正确发展之路。

2、         建立服务体系的可能性

   科技资源潜力巨大,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绵阳具备了许多建立“服务体系”的有利条件。

2.1          技术基础。  国内已有了相应软硬件的开发能力。一大批国家

级的科研成果在数字信息资源设计、专用软件工具和检索标准等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为“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持;国外有关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相关科研课题的进展,绵阳市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在文献资源数字化、网络建设方面的经验,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好的借鉴;绵阳的产业优势(电子仪器、通讯网络、数字显示、VCD、音响播控等)可为建立“服务体系”提供必要的硬件设备;绵阳正进行的“信息港”建设工程,这对建立“服务体系”也将起到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

2.2          资源基础。绵阳市区内共有公共图书馆7座,高等院校图书馆7

所,中专学校图书馆17所,科研院所图书馆、情报所(室)43个,大中型军工骨干企业的图书馆、情报所(室)14 个,市级信息中心一个,各县(市)、乡镇文化馆(站)都还在运行,全市还有3个由美国加州华人社团出资捐赠的“键华”农村图书馆。这几大系统的图书馆、情报所(室)所藏的文献信息资源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建筑建材、航空航天、原子能制造、财政金融、电子信息、网络通迅、农业科技、矿产资源、特殊钢材、机械制造、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旅游文化等众多门类,并且通过引进和数字化加工,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字文献信息资源。如绵阳市图书馆已全部实现了文献资源采访、编目、检索、借阅的自动化,拥有以地方文献为特色馆藏的书目数据库,加大了文献资源的购置数量,购买了“万方数据库”、“国道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与四川省图书馆进行了网络连接和部分资源共享;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已拥有140多万册的馆藏资源,数百万条文献信息数据,还引进、购买了大量国内外最新版的外文专业刊物的数字资源。这些都为“服务体系”的建设做了必要的前期数字资源准备。

2.3          网络基础。 绵阳市主要行业、单位的通讯网络初具规模,已建

成和在建的专用网络体系都已实现了全网互联,并已为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绵阳市图书科情网、西南科技大学校园网、长虹电子集团商务网、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远程教育卫星宽带网(CEBsta)等。特别是绵阳政务网、绵阳城市信息网(广播电视宽带网)、绵阳169(电信宽带)网、九州宽带、中国网通高速宽带互联网、绵阳信息港IDC数字中心,更是将市级各单位、县(区)、乡镇、社区、学校以及数万居民用户联为了一体,形成了以微波、光纤、卫星、程控电话、无线寻呼、图文传真等组成的现代通讯体系,构建成了一个高速、高效、高容量和安全的综合信息化网络平台。

2.4          人才优势。作为中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绵阳在

人才资源上有着十分强大的优势。据市统计局的资料显示: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人员17万多,其中获高级职称的6000多人,“两院”院士24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发展中心、长虹电子集团公司、西南科技大学等都建立了博士、博士后工作站(或流动站)、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能为绵阳培养高层次的各类人才。

2.5          地方财力不断增强。2004年绵阳市的GDP454.9 亿元,财政

收入34.3亿元,经济增长速度为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24亿,经济增长总量跃升为四川第二位。地方经济飞速发展,财力不断增强,为建立“服务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物质的保障。

2.6          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绵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

厚。众多的文物古迹,优美的自然风景, 独特的民俗风情,构成了迷人的西蜀胜景。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几十年来绵阳这块炽热的沃土培养出了众多的作家、艺术家、科技工作者:沙汀、克非、吴因易、邓稼先……,这个群体人员众多,著述丰富。许多作品参加过国际、国内的比赛、展览并获奖,被国家或国际友人收藏;一些代表当今世界某项领域最高水平的科研报告、论文、成果相继在国内外发表、交流和应用。这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科研优势资源,为建立绵阳地方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3、         具体的措施与方法

3.1          组建“绵阳文献信息中心”。建立绵阳文献信息中心,在有条件

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和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图书馆(室)、情报所(室)设立分中心。中心与分中心通过我市现有的通讯主干网络(如绵阳城市信息网、绵阳169电讯网、中国网通高速宽带网等)进行联网,真正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全市文献信息服务的基础平台和枢纽。这个中心应是绵阳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中心,主要职责是汇总资源和提供资源服务两个方面的工作的。各分中心加工后的数字资源提交给管理中心,由管理中心把扫所有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理并装入中心的服务器,通过分中心的网络(局域网)将文献信息数据传输给用户终端,为社会公众享用。

3.2          健全机构组织管理。“服务体系”既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网络系

统,覆盖范围广,又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的应用技术工程。为保证这项工程的顺利进行,要组建一个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小组,负责进行全市的文献资源现状调研,提出资源建设方案;研究制定有关的标准规范;协调成员单位的关系;建立项目试验系统,就网络平台、系统开发资源建设、用户服务项目管理等方面开展试验性运行;审定检查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监督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工作等。

3.3          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软硬件设施有多层次含义和内容。硬件

设施主要包括计算机设备、通讯网络、各类型资源数据库等。软件设施主要是指管理人员。各分中心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自动化设施和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升级、改造、扩容等达到“中心”的各项要求,以担负本局域网系统内的共建共享的职能。同时还要加强对从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现代科技管理、经营管理知识,熟练掌握使用现代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

3.4          建设绵阳文献信息中心数据库。建成与绵阳政治、经济、文化

和社会生活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是开展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前提和保障。这个数据库就应是绵阳全市文献信息资源总库,是各分中心资源数据库的总和。按照“统一规划、分工合作、协同采集”的原则,由中心确定各分中心文献采购的重点、比例,避免重复,科学合理地使用文献购置经费。中心只负责购置金额巨大的现成数据。各分中心要放弃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入藏理念,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和所拥有的优势资源,重点放在扩大自己独有的特色资源上,使其做大做强,形成一定的规模。数据库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实现网上资源共享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分中心还应将传统的所藏文献进行开发,使其变为符合规范、标准要求的数字资源;购置由权威正规部门编制的现成数据;也可以通过购买使用权的方式,从互联网上直接下载有用的数据,建立自己的虚拟资源。这几项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在完成中心数字资源建设的基础上,由中心统一编制“绵阳文献信息资源联合目录”。

3.5          文献信息服务与管理。通过绵阳文献信息资源联合目录,建立

其网上文献信息资源导航系统,利用中心与分中心的共享网络开展服务。基层用户在分中心购买了使用权,成为这个“服务体系”中的客户后,就可以在自己的终端机上使用这些资源。要建立用户登记制度,加强管理和监督,杜绝内容不健康的、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信息在网上发布和传播,营造一个良好、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总之,建立地区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为科技城的建设发展服好务,是绵阳图书情报界在激烈的信息服务竞争中的明智选择,是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必然发展道路,也是绵阳的未来之所在。


您是第位用户